
2023年7月-8月,為豐富廣大中小學生暑期生活,激發學生科學興趣,助力基礎教育“雙減”工作,中國科協科普部、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水利部國際合作與科技司、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共同主辦的2023年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助力“雙減”聯合行動暨“科創筑夢”青少年科學節活動在全國各地順利展開。
各科普教育基地以“科創筑夢”為主題,依托基地資源,組織科技專家積極參與,面向中小學生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科普教育活動。至今,已有約600家全國或省市級科普教育基地參與組織開展2023年“科創筑夢”青少年科學節活動,觸達各地青少年群體,協同發力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好風憑借力 讓各地資源“活”起來
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兑庖姟诽岢?,強化部門協作,統籌動員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館、青少年宮、兒童活動中心、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規劃展覽館和工農企業等單位,向學生開放所屬的場館、基地、營地、園區、生產線等陣地、平臺、載體和資源,為廣泛實施科學實踐教育提供物質基礎。根據《意見》要求,各科普教育基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開設了科普講座、科普研學、科技實踐、科技夏令營、場館開放日等類型多樣的科普教育活動。
在今年暑期,牡丹江市第十五中學初一學年的240名學生在恒豐紙業造紙博物館(黑龍江)體驗中國傳統手工紙的抄造過程;湖南長沙長雅中學學生在中南大學軌道交通科普基地(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感受當代中國速度,體驗飛馳人生;廣西柳州熱愛自然的青少年學員們,在園博園觀察水生植物,繪制自然筆記,記錄與水生花卉的“不期而遇”。
恒豐紙業造紙博物館(黑龍江)講解員在科普體驗活動中講解手工紙的抄造過程
中南大學軌道交通科普基地(交通運輸工程學院)面向學生開放參觀
柳州園博園舉辦“荷你相遇”水生花卉科普課堂
除了關注中華科技文化史、當代中國科學技術新發展外,各基地活動還以觀察神奇自然界為主題,各類型青少年科學節活動均旨在把具備特色學科優勢、琳瑯滿目的科普知識展示給每一位學生,以增強青少年群體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進而提高其科學素質和技能。
走進去 用專業引領學生“筑夢”
“科創筑夢”主題活動為提高學生科學素質,鼓勵多元主體參與到青少年科學節活動中去,讓科研院所、高校、科技企業的科技工作者與青少年“面對面”,指導有興趣的學生深入探究科學。
7月,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谷子研究所(下稱谷子所)舉辦的“識雜糧、品文化、嘗美食”暑期科普教育實踐活動,充分發揮自身專家優勢,舉辦多形式活動,豐富學習體驗。
石家莊市高新區小學生在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谷子研究所參加雜糧科普教育實踐活動
谷子所副所長李順國帶領學生們走進科普展覽室,講述谷子等雜糧的產業發展的知識,甚至還會準備小米鍋巴等食品,帶學生們真實感受食物如何產出;科管科科長劉猛帶領學生們行走在科普展示田,為他們講解每個植物的名稱和特點,讓他們真正看到農作物的生產;谷子所副研究員張婷給學生們介紹谷子、高粱、糜子、藜麥、薏苡在生長、用途、營養等方面的知識,幫助他們了解基礎知識。
土生五谷,糧藏于地,從一粒種子變為一碗糧,涵蓋著品種優化、技術支持、知識更新等多過程。在參觀學習中,學生們了解農作物從生長到產出的全過程,見證農業科研工作者在一線辛勤耕耘、不懈探索,運用科技手段為人們帶來綠色希望和金色收獲的努力。
向下沉,讓科普活動觸達“最后一公里”
2021年11月,教育部辦公廳、中國科協辦公廳發布《關于利用科普資源助推“雙減”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要組織學生到科普教育基地開展實踐活動,科協組織要指導支持科技館、科普教育基地優先保障學校開展課后服務需要,開發精品科普課程,安排專職人員進行講解指導,切實增強科普課程的科學性、系統性、適宜性和趣味性。
據了解,目前中國科協已命名1274家2021-2025年全國科普教育基地,覆蓋到了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最大化打破空間限制,讓學生們惠享教育基地優質資源。
2023年8月,廣東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全國生態日舉辦環保公益夏令營,開展系列場景式、體驗式、互動式、探究式互動,讓同學們在“零距離”接觸中感悟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據介紹,同學們在活動中親身走進自然,盡情追逐青蛙,尋找活躍昆蟲,體驗夏季美好;同時切身參與清理海龜產卵沙灘上的海洋垃圾,真實明白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各地科普教育基地通過打造適宜性、趣味性活動體驗,結合當地縣域特色特點,讓學生們在“自然”這堂課中從興趣出發,自由探索科技魅力,引導其思維能力和想象力逐漸拓展。
據悉,2023年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助力“雙減”聯合行動暨“科創筑夢”青少年科學節活動還將于開學季推出更多精彩活動,各活動基地將繼續憑借自身資源特色發揮科普教育功能,為廣大青少年群體提供類型多樣的校外科普活動,助力基礎教育“雙減”工作持續深入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