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id="trrtd"></big>

<font id="trrtd"></font>
<delect id="trrtd"><thead id="trrtd"></thead></delect>

<mark id="trrtd"></mark>

<dfn id="trrtd"></dfn>

<nobr id="trrtd"><listing id="trrtd"></listing></nobr>

<meter id="trrtd"></meter>

榆林 以綠為底 譜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2023年塞上環保世紀行側記

來源:陜西日報 時間:2023-09-11 09:58:18 編輯:王丹

米脂小米。常旭峰攝


榆溪河生態長廊。延楊紅攝


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決定,將8月15日設立為全國生態日。為此,榆林市人大常委會、市生態環境局聯合組織2023年“塞上環保世紀行”采訪活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細數榆林描繪“青綠山水畫卷”的點點滴滴。

截至目前,榆林生態區已實現由黃變綠,綠色版圖向北延伸400公里,植被覆蓋率達36%,年均入黃泥沙量從2000年之前的5.13億噸降至2.12億噸。2021年全市16個國控斷面整體水質改善幅度在全國339個地級市中位列第2位,流域內16個國考斷面水質優于國考目標6個百分點。2022年以來水質優良比例穩定保持在93%以上,構建了集生態、水資源、農業及綠色產業發展于一體的全域生態保護治理新格局。


◆ 西部最大城市中心綠地公園——“綠心”脈搏強勁


蘆葦飄蕩,清風滿塘。2013年開始,榆林市分期對榆溪河進行了生態治理和保護;2019年,榆林被評定為第二批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2023年,榆溪河生態長廊開始申報國家4A級景區。

十年的努力讓榆溪河生態長廊成為榆林的“城市綠心”,為城市凝聚起了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向心力。

用生態優勢強化宜居價值。榆溪河生態長廊種植各種花卉、喬灌木130余種,野生鳥類、水生動物種群也在不斷擴大,已形成榆溪濕地生態體系。

榆溪河生態長廊是一處集歷史文化、民風民俗、生態保護、運動休閑、文化旅游于一體的功能齊全的多元化公共空間,北起于紅石峽、南止于氮肥廠水庫,全長19.8公里,共342.62公頃,生態長廊內“水—綠化—建筑”的無縫銜接,充分融入榆林森林城市和榆林長城公園的文化脈絡,形成“生態觀賞段、休閑運動段、活力商業段、文旅消費段、藝術生活段”五個片區,呈現給市民完善的服務配套、多元的生活場景、豐富的綠道景觀。

一座城市的自信從何而來?文化底蘊厚植是關鍵所在。榆溪河生態長廊規劃之初,就以展示陜北文化為基底,以鎮北門封、民族融合、駝城人杰等景觀展現榆林的歷史文化和邊塞風情;以榆陽小街、五哥放羊、鄉韻窯影,榆溪閣等景觀展現黃土高原上陜北特色的民俗民風;以渡渡美術館、民間書畫院、攝影交流中心、插畫協會、旗袍秀協會帶動榆林人的書香氣;以榆陽八景、圣都樂園、大美榆林水景演出等景觀帶動文商旅產業聚集,以荷花移植恢復榆林人的蓮花池記憶,同時通過“城市綠心”貫穿“長城文化公園”建設,讓城市生態與古城文脈連接,讓生態長廊變為生態文化長廊。


2023年塞上環保世紀行啟動。

以“城市綠心”帶動城市更新。宜居宜業宜游是河道更新的主題,垃圾分類主題公園能提升市民的環保意識,渡渡美術館、湖心島、沙灘戲水區、運動公園、自行車道、酒吧、咖啡廳、夜游經濟、營地經濟帶來的不僅是空間上的無邊界,還有產業上的無邊界,這種模式正是榆林城市更新行動中努力打造的消費新場景,讓城市質感大幅提升。通過健步行、騎行、馬拉松、群眾運動會為每年的世界環保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全國生態日、全國土地日做宣傳,用書畫展、攝影展、設計展等多種形式,參與“榆林過大年”“榆林非物質遺產年會”“航空文化旅游節”“清爽榆林”等活動,以此提升市民的境界和審美,豐富市民的精神生活,構建全民共享、全時開放、全域連通的公園開放格局。榆溪河生態長廊不斷營造生態友好的城市空間,讓生態長廊變為活力長廊,助力優化生態價值轉化為發展動能。

“建成陜甘寧蒙晉五省區交界最具影響力的城市”——榆林的“城市綠心”,將成為最具特色的城市名片和文旅IP。


◆ 讓黃河安瀾澤被后世——“綠水”滋潤萬物


當大漠與黃土高原交匯,群鳥棲息的無定河濕地蔓延到天邊,奔赴一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約定。

無定河,黃河一級支流,作為榆林地區最大的河流,原為流量不定、深淺不定、清濁無常,故有無定河之名。而在毛烏素沙漠風沙草灘和黃土高原的溝壑中間竟生出一片萬畝濕地,這就是位于橫山區北部的省級自然保護區——無定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其以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和濕地水禽為主,同時,探索持續、合理、適度利用濕地資源的途徑,積極開展科學研究、教學實習、科普宣傳、生態旅游和生產示范等活動,達到保護與發展“雙贏”,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綠樹森森、流水潺潺,盡顯“塞上江南”生態之美。

自2009年建立以來,無定河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橫山管理站按照分區管理模式,對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采取規劃先行、保護優先、生態修復、公眾參與等措施,實現濕地生態蝶變。

這個季節走進無定河濕地,站在波羅古堡城墻向前遠眺,草木豐茂,鳥鳴聲忽遠忽近,與藍天落日交映出一幅唯美、壯麗的濕地生態畫卷。

作為候鳥遷徙的重要中轉棲息地——無定河濕地在每年的春秋季節,都會迎來大批候鳥在此休息、覓食。無定河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橫山管理站站長劉玉斌介紹,保護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僅鳥類就達173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有黑鸛、大鴇;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有白額雁、大天鵝、小天鵝、白琵鷺、灰鶴等24種;陜西省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蒼鷺、大白鷺、草鷺等12種;植被有野大豆、野茼蒿、蘆葦、牛筋草等213種,已成為動植物的生活樂園。一泓清水見民生,潺潺清水是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源泉。

今年,榆林王圪堵水庫至靖邊引水工程即將開工建設,工程為Ⅲ等中型供水工程,供水保證率不低于95%,總工期為24個月。而作為無定河流域最重要的水源地——王圪堵水庫已實現為6個縣區供給水源,受益居民超200萬人,年供水規模達8000萬立方米。

針對榆林丘陵溝壑區干旱缺水與雨量分布不均問題,無定河區域科學發展適合當地的“四位一體”集雨補灌技術模式,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和節水等綜合措施,提高耕地土壤肥力和保水蓄水能力,減少水土流失和耕地沙化,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

煤礦疏干水綜合利用“水”之變,折射出榆林生態文明建設新成效。一幅山青水綠、萬物共生的美麗畫卷正在黃土高原徐徐展開。


◆ 走出特色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綠農”步履鏗鏘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農業綠色發展是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基礎。

地處黃土高原的橫山區,年平均降水量不到400毫米,卻成為陜北地區水稻主產區,底氣因何而來?

對比南方地區亞熱帶的氣候因素,橫山的優勢是無定河橫穿而過,奔流不息的無定河水滿足了干旱半干旱地區水稻灌溉的“決定性”條件。同時,無定河到了橫山,流經寬闊的河谷地帶,多了幾分平靜與舒緩,沿河兩岸多是平整肥沃的土地,在河水的滋潤下澆灌出陜北的“魚米之鄉”。

橫山對區域范圍內的無定河流域6條河流小流域進行綜合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治理水土流失面積共計1210平方公里??茖W規劃,把無定河上游打造為省級農業示范區,把無定河中下游打造為稻漁綜合綠色種養區,把蘆河東岸和無定河南部區域的高標準農田打造為旱作節水農業先行區。率先在全市開展稻田養魚試驗項目,獲得了畝產千斤稻和百斤魚的科技成果,被榆林市政府評為“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依托“一帶三區多點”帶動產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

除了稻田養魚產業,當地還“解鎖”了一把農旅深度融合的“金鑰匙”——陜北稻田養蟹。

在橫山區響水鎮駝燕溝村,稻田資源豐富,智慧的農民在里面養出了味鮮、黃香、上市早的稻田蟹。對于河蟹這種季節性美食來說,能搶先上市和搶占節日熱點就是占據市場的重要籌碼。

農歷八月,駝燕溝村收獲螃蟹的忙碌時刻如期而至?!瓣儽睔夂蚝娃r耕習慣與稻田養蟹的模式天然適配,水稻一年一季,能和蟹苗同種同收。而南方種水稻有曬田的習慣,不利于河蟹的生長?!闭f起稻田養蟹,駝燕溝村黨支部書記喬俊宏滔滔不絕。和南方相比,北方轉冷早,河蟹的性腺和其他器官會提早形成蟹黃或蟹膏,為過冬和來年繁殖儲備能量。因此,早熟的母蟹雖然只有1.5—2兩左右,但蟹黃香氣十足,正好趕上中秋節前上市。

如今,這種“一地兩用、一水兩養、一季雙收”的“稻蟹共生”模式在橫山發展迅速,稻田養蟹規模已超4萬畝、養殖戶超30家,稻漁綜合種養畝均增收1000元以上。同時駝燕溝村的鄉村旅游和研學也進入雙擎驅動的新階段。稻田養蟹已成為橫山無定河特色農業的一張亮麗名片。

稻漁綜合種養,是通過充分利用稻漁互利共生關系而形成的稻漁復合生態系統,對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高效農業,打造橫山水產品、橫山有機大米品牌具有重要意義。

而在無定河中游,坐落著一座陜北地區唯一榮獲“中國千年古縣”稱號的縣(區)——米脂,因“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是全國唯一一個以農作物命名的縣。


無定河濕地。延楊紅攝


近年來,米脂立足谷子生產的區位優勢,圍繞強基地、抓龍頭、樹品牌戰略,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米脂小米特色產業,使現代農業發展的步伐邁得更加鏗鏘有力。

持續推進小米產業生產標準體系、質量追溯體系、品牌建設體系、專業服務體系、加工營銷體系建設。截至3月中旬,米脂小米航天育種完成第3代地面選育;小米園區建成2.2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扶持建成集谷子種植、加工、銷售、研發于一體的市級現代農業園區2個,國家級小米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區1個,加工龍頭企業9家,專業合作社38家;研發了酵素、面膜、鍋巴、醪糟等小米產品……

目前,全縣認證無公害生產基地10萬畝,綠色小米生產基地1.5萬畝,小米產業已被列為全縣主導產業之一。

此外,高西溝村和辛店通過土地利用“三三制”模式、淤地壩柔性溢洪道治理模式,從淤地壩提質增效、旱作梯田產業化、溝坡綜合治理、水資源高效利用、清潔小流域建設中進一步探索形成生態產品,將原本生態環境脆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的黃土高坡,變成了山清水秀、旱澇保收的“塞上小江南”,創造出黃土高原的生態治理奇跡。


◆ 打造千億級新經濟增長極——“綠氫”全面起勢


9月13日,以“氫能·新賽道、低碳·新未來”為主題的中國(西部)氫能大會將在榆林召開。這是在陜西榆林舉辦的首屆圍繞氫能產業生態,探尋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國際性盛會。


首批氫能重卡在榆林發車。

2022年8月27日,陜西發布《陜西省“十四五”氫能產業發展規劃》《陜西省氫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確定了氫能產業發展“規劃圖”和“路線圖”。明確了榆林氫能重卡裝備制造及陜北氫能供應和應用中心的戰略定位。在國內進入“碳達峰、碳中和”的環保時代,榆林謀定“綠氫”這張產業牌,讓生態和經濟相輔相成,互相成就。

基于需求端,榆林煤化工廠的生產環節需要氫能,同時煤轉化中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也需要600萬噸至700萬噸氫氣進行中和;基于供給端,榆林氫氣總供應潛力約60萬噸/年、未來總供應潛力可達100萬噸/年以上的資源優勢,打造上游氫能制取,中游氫能儲存運輸,下游交通領域、儲能領域和工業領域應用的新能源閉合式循環產業鏈,促進產業形成雁陣集群效應,榆林大有可為。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創新型企業的帶動引領。

按照“落地榆林、發展陜西、輻射西北、走向全國”的發展戰略,陜西氫能公司致力于打造千億級氫能產業集群、推動榆林能源化工產業綠色低碳轉型,預計將于2030年建成1個氫能產業研發、生產、制造基地和1個國家級氫能示范園區,搭建起1萬輛氫能重卡運營服務平臺,實現每年500萬噸氫能供給和產值1000億元的目標。同時,大力發展風光電制綠氫項目,打造氫能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建設燃料電池及制氫、儲氫、加氫、用氫裝備生產線,配套布局中試基地、試驗檢測、大數據中心、產業服務中心、產業基金等生態體系。陜西華秦新能源科技榆林分公司的水電解制氫(氧)技術、水電解設備研發、制造及氫(氧)火焰切割領域居于國內領先水平。

相較于氫能產業鏈的其他環節,儲運是產業鏈中最令人關注的環節。

中能氫儲榆林研究院在氫的儲存材料上取得了新突破,研制成功了分布式微管儲氫系統與特種增強纖維復合高壓儲氫瓶,使氫的儲存和運輸更加高效便捷;榆林市政府還引進了一批氫燃料電池企業,如國氫科技、上海重塑、華清科技等一批領頭企業。

此外,作為世界首個實用化零碳智慧能源中心,榆林科創新城零碳分布式智慧能源中心首次實現了含氫能的零碳多能源供需系統的實用化和規?;瘧???稍偕茉淳C合利用率達100%,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640噸,相當于植樹48萬棵,真正實現了環保與經濟“雙示范”。

如今,榆林市正在朝著“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西部氫谷、國內領先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孵化平臺”的目標一路向前。

“未來榆林將形成一個千億級的氫能產業集群,屆時榆林不僅是西部的氫谷,也有可能成為中國的氫谷、世界的氫谷?!庇芰质腥舜蟪N瘯嘘P領導介紹。

綠心、綠水、綠農、綠氫,“四綠”是近年來榆林的發展底色。從“榆林藍”到“榆林綠”,處于經濟轉型期的榆林,立足資源稟賦,在綠色創新發展上率先出擊,是榆林市人大常委會和市生態環境局在生態建設和高質量發展中的必然擔當。

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榆林市人大常委會堅持首善標準、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旗,聚焦全市人民的美好愿景,共同擘畫塞上“氫綠”山水畫卷。

(馮英杰 高冠濤 李琴)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榆林市人大常委會提供


橫山蟹米稻田。常旭峰攝



熱點推薦
免费黃色三級片在线观看18